《「三觀」是來自甚麼地方的用語?》
早前收看香港你管界盛事四台聯播,平常我只看試當真,未見識過小薯茄、啱Channel與FHProductionHK(江湖人稱熊仔頭),今次對他們也有了初步的認識。
其中有一個女演員異軍突起,就是熊仔頭派系的嘉盈。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MK妹,她有兩個很大的優點,搶去我的注意力。第一,是夠放。有些人可能嫌她太吵耳,說話低俗,粗口橫飛,不過她在鏡頭前的高能量本色演出,遇到適合的角色,可以有很好的發揮。第二,是懂收。她給人的印象很容易是沒有腦袋的𡃁妹,不過經我精密的考據,她很早就輟學,進入社會打滾,其實頗通人情世故。
扯得太遠。
話說我欣賞了嘉盈自己頻道的唯一一段片,那是回應網民的問答環節。其中有人問:「對你來說三觀最正的說話?」她回答:「不要以為自己很厲害,你只是星空中的一粒微塵。」
「三觀正確」、「三觀不正」、「毀三觀」……這些在我年青時都不是流行用語,現在似乎已經在香港大行其道。
我最初聽到「三觀」,以為是佛教用語,是「五蘊」的朋友。結果我也不算錯,佛教的確有「空觀」、「假觀」與「中觀」之說,合稱「三觀」。不過網絡上流行的「三觀」,卻是別的東西。
百度百科這樣寫:「三观一般是指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,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,它们辩证统一,相互作用,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。中国共产党的提出的党的三观,是由2009年中央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上,胡锦涛同志提出的。即事业观、工作观、政绩观。」
「三觀」本來是中國的用語,由於文化的影響力,台灣與香港也多了人追隨。我看到台灣論壇批踢踢有人提出這個現象,引發不少人對文化身份認同的討論。當然,文化是活的,有人認為吸收外來文化,是自然的過程。
然而,在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之間,是「吸收」還是「取代」,而「被取代」又是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一點,答案,還是交給大家去決定。
文:謝天下